臺北榮總日前宣布,該院職業傷害中心今年收治的校園實驗室中毒、受傷的案例,已經達到三十例,是去年的三倍,年紀最小的是國中生。這無疑是校園安全管理的一大警訊。
榮總醫師說,大學較常見化學性傷害,多數是有機溶劑造成;高中職較多是機械性傷害,亦即學生操作不當造成。其實媒體也經常報導,學校實驗室發生爆炸、火災和中毒。
學生在不同類型的實驗室裡,可能使用強酸、強鹼、有機溶劑,培養微生物、寄生蟲,操作切割機具、紅外線、雷射,實驗過程會產生噪音、粉塵、蒸氣、煙霧等。尤其半導體產業興起後,腐蝕性液體的使用率高。這些只要稍有不慎,都可能造成危害。
雖然實驗室本就潛藏危機,但是發生意外大都與管理有關,包括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是否完整,專業管理人員是否充足,學生操作時是否穿戴護具,以及危險物品的儲放、廢棄物的處理是否妥善等。
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尤為重要,否則,新生可能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,有經驗的操作者也會因實驗重複性高,降低了作業謹慎度,造成意外。實驗作業的SOP和緊急應變措施,應是不可妥協的堅持。
此外,學校應為實驗室相關人員保險,萬一發生意外,才有基本保障。教育主管機關也應將實驗室管理,列為督導查核的重點,以減少實驗室意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