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合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公告,對師生加強宣導應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情形,本中心已於環安衛中心網站首頁增加「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站 (link is external)」連結。
懸浮微粒英文簡稱PM,是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,是指大氣環境中除了水分子之外的固態或液態粒狀物。這些空氣中的顆粒若直徑小於10微米,就有機會被吸到肺部,造成健康危害,因此過去監測對象主要針對PM10,後來發現更小的2.5微米、對健康的影響更大,所以稱為「細懸浮微粒」,台灣的監測站從2007年起,已經加裝PM2.5的監測來預警。
近年PM2.5這麼受到關注,就是因為對健康有明顯的威脅,已經確定會危害肺部與心血管。PM2.5對呼吸道的影響很重大,吸入後刺激肺部,會影響肺部換氣、使得肺功能下降,還會誘發慢性發炎,導致抵抗力變差,容易感染。
為什麼對心血管也有影響呢?因為慢性發炎時,體內就會有氧化壓力,導致血管硬化、也容易產生血栓,同時還會讓自律神經系統失調,產生心律不整等問題,以致於心跳該快不快、該慢不慢,增加誘發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日常生活自保之道
1、空氣品質差,避免長時間待在室外
空氣汙染物來源不只PM2.5,還包括氮氧化物、臭氧、硫化物等,PM2.5因為成分複雜,加上有致癌性與健康危害,所以被廣泛探討。可以確定的是,若PM2.5的數值愈高、代表空氣品質愈不好,因此現在也作為一種預警值,除了可查詢監測資料,另一種判斷方式就是看遠方建物或山,如果感覺霧濛濛、表示空氣品質不好,這時就避免長時間待在室外,且室內門窗要關好。
2、空氣品質差,避免從事劇烈運動
即使同樣是室外,做的活動不同、吸入PM2.5的風險也不一樣。換氣速率一般呼吸12次、每次約500cc,但是劇烈運動時,換氣速率可增加5~6倍。所以空氣品質不好時,就不適合從事劇烈運動,否則換氣量愈大、表示吸進去的汙染物愈多,這才危險。
3、避免經過污染物多的地區
一般民眾可多花點心思來減少接觸汙染物,比如上下班不要走交通流量大的地方,改從公園穿越;不要待在停很久的大路口,就不會一直吸入汽機車排放的污染物;現代人很喜歡跑步,但不建議沿著車流量大的馬路跑,才不會吸到太多廢氣。
4、減少會產生PM2.5的行為
居家的部分,能夠避免的行為盡量別做,包括避免抽菸、燒香、烹煮方式少油炸等。有些民眾會在家裡使用空氣清淨機,PM2.5顆粒小,空氣清淨機要有高效率的濾網HEPA才能幫忙擋住,不過這只能輔助用,務必先做好來源控制,比如家裡有人一直抽菸,即使開了空氣清淨機,仍無法完全清除。
戴口罩也是常見的自保方法,學理來說,預防PM2.5要戴到N95口罩才有用,但N95口罩太悶熱不適合長時間配戴,而沒有完全密合的戴好N95,等於沒有戴。這種個人防護其實是其次,重要的是從源頭控制,透過監測各地區PM2.5數值的變化,對於工廠等汙染物來源加強管理。此外,更進步的工程技術讓產品走向低耗能,也有助於減少源頭排放的PM2.5。而個人的自保之道,當然就是盡可能遠離PM2.5的排放源。
資料來源:全民健康基金會 (link is external)-細懸浮微粒PM2.5健康新殺手 (link is external)